当前目录
- 中国海洋药物
- 2025年 第44卷 第2期
- 出刊日期:2025-04-30
《中国海洋药物》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双月刊)。
本刊是国际上首个海洋药物专业的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办刊宗旨,致力于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系统地报道有关海洋药物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最新动态,积极推动海洋药学事业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发展。
- 透明质酸-青蒿琥酯共聚物的制备表征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 蔚欢欢,杨雨,王喆,任莉,于广利,蔡超
- 2025 Vol.44(2):1-9[摘要](117)[PDF](2)[HTML]
- 方格星虫多肽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改善作用研究
- 袁华芳,彭志兰,王瑞敏,申晓琴,盘艳梅,戚怡,罗辉
- 2025 Vol.44(2):10-16[摘要](96)[PDF](1)[HTML]
- κ-卡拉胶寡糖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曹秀娇,田婷婷,邢喜春,杨亚丽,于明明,吕志华
- 2025 Vol.44(2):17-24[摘要](96)[PDF](1)[HTML]
- 脱细胞鱼皮敷料性能和促愈合作用研究
- 王园园,宋沐泽,曹婉秀,宋文山,李八方,代元坤
- 2025 Vol.44(2):25-32[摘要](101)[PDF](1)[HTML]
- 硇洲马尾藻褐藻糖胶抑制紫外线B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唐广明,莫银欢,何苑琳,千忠吉,张 翼
- 2025 Vol.44(2):33-42[摘要](92)[PDF](1)[HTML]
- 低分子量褐藻胶古罗糖醛酸对铜负荷小鼠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 于曦,徐新颖,刘英娟,葛科立,朱维平,郭云良
- 2025 Vol.44(2):43-49[摘要](79)[PDF](1)[HTML]
-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BBW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弧菌活性研究
- 张媛媛,赵雨轩,朱倩雅,王俊锋,许福泉
- 2025 Vol.44(2):50-54[摘要](94)[PDF](1)[HTML]
- 红树林泥土放线菌Nocardiopsis sp. OUCMDZ-493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 王维红,阎晓棠,朱伟明,付鹏
- 2025 Vol.44(2):55-59[摘要](111)[PDF](1)[HTML]
- 芋螺毒素Qc-VB-01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
- 黄琳洪,宋雪,刘国平,于日磊
- 2025 Vol.44(2):60-64[摘要](94)[PDF](1)[HTML]
- 海洋天然药物研究进展系列一:海洋天然产物在抗疟药物研发中的挑战与机遇
- 李鹏杰,曹西珍,顾玉诚,魏美燕,邵长伦
- 2025 Vol.44(2):65-80[摘要](103)[PDF](1)[HTML]
- 壳聚糖基智能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刘守瑞,王硕,韩宝芹
- 2025 Vol.44(2):81-90[摘要](96)[PDF](1)[HTML]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综述
- 透明质酸-青蒿琥酯共聚物的制备表征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 蔚欢欢,杨雨,王喆,任莉,于广利,蔡超
- 摘 要:目的 制备透明质酸/青蒿琥酯共聚物并对其抗结肠癌活性进行研究,为结肠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方法 以透明质酸(HA)、青蒿琥酯(ART)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偶联反应制备糖-药物偶联物HA-ART,经超声制备纳米胶束,在对其形貌、临界胶束浓度等性能进行表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对肿瘤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糖-药物偶联物浓度在86 μg/mL时,形成粒径均一的纳米胶束,对肿瘤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 HA-ART NPs呈现较好的pH依赖性,被肿瘤细胞广泛摄取,并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与AT Ⅲ蛋白结合抑制NF-κB信号通路,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 2025  Vol.  44(2):    1-9
    [摘要](117)     [PDF](2) - 方格星虫多肽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改善作用研究
- 袁华芳,彭志兰,王瑞敏,申晓琴,盘艳梅,戚怡,罗辉
- 目的 探究方格星虫多肽(sipunculus nudus polypeptide,SNP)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以及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SNP连续灌胃给药6周,每周定期监测小鼠体重、饮食量,饮水量、空腹血糖生命体征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小鼠血清中血脂以及胰岛素水平。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胰腺组织形态变化。结果6周的SNP给药能降低T2DM小鼠的血糖和调节胰岛素抵抗水平,抑制T2DM小鼠血清中甘油三脂(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提高糖尿病小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同时对T2DM小鼠的胰腺组织病理改变具有保护作用。此外,SNP给药能提高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标记物丙二醛(MDA)的表达。结论 SNP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血脂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有关。
- 2025  Vol.  44(2):    10-16
    [摘要](96)     [PDF](1) - κ-卡拉胶寡糖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曹秀娇,田婷婷,邢喜春,杨亚丽,于明明,吕志华
- 目的 研究κ-卡拉胶寡糖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建立并验证了聚合度为3、5、7的κ-卡拉胶寡糖在大鼠体内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方法。大鼠灌胃和尾静脉注射给予不同聚合度的κ-卡拉胶寡糖后,收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测定血浆样品中的κ-卡拉胶寡糖浓度计算生物利用度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考察不同聚合度κ-卡拉胶寡糖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大鼠尾静脉注射剂量为4 mg/kg 的κ-3、κ-5和κ-7卡拉胶寡糖后,达峰时间为2 min,达峰浓度分别为5.42、1.96、0.524 μM,大鼠灌胃剂量为40 mg/kg 的κ-3、κ-5和κ-7卡拉胶寡糖后,κ-3的达峰时间为60min,达峰浓度为0.085 μM,κ-5、κ-7卡拉胶寡糖灌胃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得到的血浆中药物浓度很低。结论 κ-卡拉胶寡糖的吸收程度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降低。
- 2025  Vol.  44(2):    17-24
    [摘要](96)     [PDF](1) - 脱细胞鱼皮敷料性能和促愈合作用研究
- 王园园,宋沐泽,曹婉秀,宋文山,李八方,代元坤
- 目的 评价脱细胞鱼皮敷料的性能和促愈合作用,为该敷料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将罗非鱼鱼皮经脱细胞、除杂、病毒灭活、冻干等处理后,获得脱细胞鱼皮敷料(AFSD)。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FSD的结构特征。通过测定孔隙率和液体吸收性评价敷料的吸液能力。通过测定外源性DNA含量、内毒素含量、组织成分染色、细胞毒性试验初步评估AFSD的生物相容性。并建立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点计算创面愈合率,评价AFSD的促愈合作用;取创面标本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分析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和组织再生情况。结果 AFSD一面疏松一面致密,主要成分为胶原,孔隙率为(65.56±3.0)% ,液体吸收倍数为(7.722±0.14)倍,DNA残留量为(12.21±3.3)ng/mg干重,细菌内毒素含量为(0.4155±0.018)EU/mL,细胞毒性试验中100%浸提液24 h的细胞存活率为(107.3±2.4)%。在大鼠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促进愈合实验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术后28天时,相较于对照组的表皮层更完整、炎症反应更低、瘢痕化不明显。结论 AFSD生物相容性优良,具有明显的促进愈合作用,能够改善创后修复瘢痕问题,有望开发成新型生物敷料。
- 2025  Vol.  44(2):    25-32
    [摘要](101)     [PDF](1) - 硇洲马尾藻褐藻糖胶抑制紫外线B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唐广明,莫银欢,何苑琳,千忠吉,张 翼
- 目的 本研究将探讨紫外线B(UVB)照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内质网(ER)应激后诱发的信号通路影响情况,以及从硇洲马尾藻提取的褐藻糖胶(Sargassum naozhouense fucoidan, SNF)是否通过ER应激诱导的信号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从而保护细胞免受UVB照射的损害。方法 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膜联蛋白Ⅴ(AV)/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测定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活化转录因子4(ATF4)蛋白的荧光水平变化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胱天蛋白酶-9(Caspase-9)蛋白的激活程度以及p53、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2(Bcl-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表达水平,还有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ATF4、CHOP的影响;用DCFH-DA探针检测HaCaT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变化。结果 50 μg/mL SNF 、100 μg/mL SNF、100 μmol/L 维生素c(Vc)对HaCaT细胞均无毒害作用,且可提高被UVB辐射所损伤的细胞活力;AV/PI双染荧光结果显示50 μg/mL SNF 和100 μg/mL SNF组可以抑制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NF剂量依赖性地降低了Caspase-9、Caspase-3和p53以及Cytochrome C表达水平,特别在100 μg/mL的浓度下,SNF展现出的效果与100 μmol/L Vc的抑制效果相媲美。同时SNF显著提高了UVB照射细胞中Bcl-2/Bax的比率。SNF处理可显著抑制PERK、ATF4和 CHOP表达水平,且100 μg/mL的SNF抑制效果最强,表现出与100 μmol/L Vc相当的效力;免疫荧光结果显示50 μg/mL SNF、100 μg/mL SNF和100 μmol/L Vc均可减弱ATF4、CHOP荧光强度;SNF可以有效地清除UVB照射的HaCaT细胞中的ROS。结论 SNF减轻了UVB照射下HaCaT细胞的细胞活力丧失,并抑制caspase-9、caspase-3和p53以及Cytochrome C表达,显著提高了Bcl-2/Bax的比率,有效缓解了细胞凋亡过程。SNF通过降低ROS的积累和阻断PERK-ATF4-CHOP促凋亡途径来保护细胞免受UVB照射的损害。
- 2025  Vol.  44(2):    33-42
    [摘要](92)     [PDF](1) - 低分子量褐藻胶古罗糖醛酸对铜负荷小鼠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 于曦,徐新颖,刘英娟,葛科立,朱维平,郭云良
-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褐藻胶古罗糖醛酸(LMWA-PG)对铜负荷小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为防治Wilson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应用铜负荷饮食法建立铜负荷模型。治疗组小鼠给予不同浓度LMWA-PG灌胃治疗,对照组小鼠同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0天。通过动物行为学评价小鼠的神经行为功能;生化法血清检测小鼠的肝功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计算白球比值(A/G);Westen Blot检测小鼠肝细胞CER、p-AMPK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小鼠体重与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转棒时间显著缩短(P<0.05),爬杆时间显著延长(P<0.01);总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白球比显著上升(P<0.05);CRE表达水平显著增强(P<0.05),p-AMPK/AMPK水平显著升高(P<0.05)。给予不同浓度LMWA-PG治疗后,高剂量组小鼠的体重较模型组组显著增加(P<0.05);转棒时间显著延长(P<0.01),爬杆时间显著缩短(P<0.05);总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白球比值显著回落(P<0.05);CER表达水平显著减弱,p-AMPK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LMWA-PG能够吸附和排泄铜离子,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铜负荷小鼠肝细胞代谢,从而对Wilson病有积极作用。
- 2025  Vol.  44(2):    43-49
    [摘要](79)     [PDF](1) - 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BBW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弧菌活性研究
- 张媛媛,赵雨轩,朱倩雅,王俊锋,许福泉
- 目的 研究南海来源真菌BBW次级代谢产物及抗弧菌活性。方法 通过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借助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牛津杯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 从海洋真菌BBW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phomaligolA(1)、dihydropenicillic acid(2)、penicillic acid(3)、4-methyl-3-carboxylpyrazole(4)、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 (5)、methyl 2-(4- hydroxyphenyl) acetate(6),1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19.1 mg.mL-1; 2对副溶血性弧菌MIC为3.2 mg.mL-1。结论 海洋真菌BBW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弧菌活性,具备较好的抗弧菌开发潜力,4为首次天然来源报道,5、6首次海洋天然来源报道。
- 2025  Vol.  44(2):    50-54
    [摘要](94)     [PDF](1) - 红树林泥土放线菌Nocardiopsis sp. OUCMDZ-493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 王维红,阎晓棠,朱伟明,付鹏
- 目的 对来源于泰国红树林泥土样品的放线菌Nocardiopsis sp. OUCMDZ-4937进行菌种鉴定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方法 对菌株进行规模发酵得到提取物,利用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测试了化合物对人体致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出2个新化合物,包含1个腺嘌呤衍生物2-thiomethyl-3-methyl zeatin(1)和1个芳基丁内酯类化合物noreucol B(2)。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结论 从放线菌Nocardiopsis sp. OUCMDZ-493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为后续生物活性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化合物基础。
- 2025  Vol.  44(2):    55-59
    [摘要](111)     [PDF](1) 研究简报
- 芋螺毒素Qc-VB-01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
- 黄琳洪,宋雪,刘国平,于日磊
- 目的:对从蠕食性橡果螺(Conus quercinus)获得的全新的芋螺毒素序列Qc-VB-01进行合成和抗菌活性评价。方法:利用固相肽合成方法合成线性肽,2,2-二硫二吡啶氧化法连接二硫键,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该多肽对5种致病好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成功合成芋螺毒素Qc-VB-01及其突变体M10A、M16A,利用质谱验证其分子量和分析液相证明其纯度大于95%。发现Qc-VB-01具有一定抗菌活性,尤其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 26003效果显著。甲硫氨酸替换为丙氨酸后,不影响活性结果。结论:Qc-VB-01是具有一定抗菌活性的芋螺毒素,结构新奇简单而抗菌效果明显。
- 2025  Vol.  44(2):    60-64
    [摘要](94)     [PDF](1) 综述
- 海洋天然药物研究进展系列一:海洋天然产物在抗疟药物研发中的挑战与机遇
- 李鹏杰,曹西珍,顾玉诚,魏美燕,邵长伦
- 疟疾是一种由雌性按蚊传播引起的原生动物寄生虫性疾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最致命的人类寄生虫感染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报告显示,全球超过84个国家受疟疾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自2000年以来,疟疾感染人数常年维持在2.5亿左右,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疟疾。目前疟原虫对青蒿素在内的大部分市售药物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并在部分国家出现青蒿素联合治疗法(ACT)的多药耐药问题。虽然近年来上市了多款以预防性为主的疟疾疫苗,但在治疗药物方面,自2020年后尚无新型药物上市。随着耐药问题的不断恶化,若无新型药物的出现,疟疾对人类的威胁将进一步加重。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疟药物迫在眉睫。海洋复杂的环境使得海洋生物进化出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特殊代谢途径,从而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活性天然产物,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丰富的生物资源中,海绵、刺胞动物、藻类、棘皮动物以及红树等是海洋天然产物的传统来源,但自2002年起,海洋微生物,尤其是海洋真菌逐步成为新海洋天然产物的最大来源。在新型抗疟药物的研发中,海洋天然产物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三十年来,大批具有显著活性的抗疟先导分子被发现,其中,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bastimolide A、聚酮类化合物trioxacarcin A、trioxacarcin D以及生物碱类化合物manzamine A、(+)-8-hydroxymanzamine A等化合物抗疟活性均达到了纳摩尔级,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此外,对海洋抗疟天然产物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开始逐步推进,并取得了实效进展。如,作用于蛋白质法呢基转移酶的alisiaquinones A–C、抑制疟原虫血红蛋白聚合,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抑制恶性疟原虫DNA旋转酶的多靶点抑制剂monocerin-1n以及作用于恶性疟原虫单酰基甘油脂酶样蛋白(PfMAGLLP)的salinipostins A等均具有不同于现有抗疟药物的作用靶标/机制,是未来开发新型抗疟药物的重要先导分子。然而,海洋创新药物研发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生物样品采集困难、天然活性成分含量低微、天然化合物重复发现、作用机制不清等。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应用于海洋天然产物的发现与后续研究中去:如基于基因组挖掘技术与分子网络技术的新型天然产物高效发现,基于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的微量天然产物规模制备以及基于多组学技术的活性化合物作用靶标与机制研究等。海洋天然产物优异的抗疟活性、研究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将极大推动抗疟海洋药物的发展,开发“海洋来源的青蒿素”或许将不再是梦想。
- 2025  Vol.  44(2):    65-80
    [摘要](103)     [PDF](1) - 壳聚糖基智能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刘守瑞,王硕,韩宝芹
- 智能水凝胶可以响应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信号,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壳聚糖是一种天然来源的多糖聚合物,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易于表面改性。以壳聚糖为基质的智能水凝胶既能保留壳聚糖的优良性质,又能拥有不同的刺激反应能力,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具有不同刺激响应特性的壳聚糖基智能水凝胶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壳聚糖基智能水凝胶的未来发展方向。
- 2025  Vol.  44(2):    81-90
    [摘要](96)     [PDF](1) 信息公告
更多>>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海洋抗肿瘤候选药物普那布林(Plinabulin)及类似物的研究进展孙天文1,2,丁忠鹏1, 王世潇2, 赵建春1,2, 管华诗1,2,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1
- 2
- 3
- 4
- 5
海洋抗肿瘤候选药物普那布林(Plinabulin)及类似物的研究进展孙天文1,2,丁忠鹏1, 王世潇2, 赵建春1,2, 管华诗1,2,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